>>您当前位置:首页 -> 时政 -> 宁夏点击
闽宁协作厦门大学宁夏研究生支教团25年接力书写教育帮扶的青春篇章,让建南钟声在西海固温暖回响——
“用一年时间,做一件终生难忘的事”
2024-05-04 08:22:16   
2024-05-04 08:22:16    来源:宁夏日报

  编者按

  4月29日,共青团中央、全国青联决定,授予闽宁协作厦门大学宁夏研究生支教团等20个青年集体第28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集体”。

  1999年,厦门大学组建首批研究生支教团,展开了扎根西海固接力教育帮扶的青春画卷。25年来,已有300多名优秀毕业生以“志愿+接力”的方式,到宁夏海原、隆德等地的中小学开展支教,累计覆盖20余所中小学、5万余名学生,帮助支教地解决师资力量结构性短缺的燃眉之急。在社会各界支持下,支教团还为当地孩子募集助学金1000多万元,累计资助家庭贫困学生2万余名。

  厦门大学支教接力,在孩子们心中播撒下了梦想与爱的种子,“长大后我就成了你”的故事在这片土地上不断涌现。

  张秀丽:听见教育温暖的回响

  张秀丽再次回到海原县,与支教时的学生合影。 (图片来源于央视新闻)

  “用一年的时间,做一件终生难忘的事。”第一次看到这句话的时候,张秀丽的心就被触动了。25年后,张秀丽依旧能感受到这句话带来的力量、积淀的情谊。

  作为厦门大学首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张秀丽前往西吉县三合乡三合中学支教。

  “那时的条件比较艰苦。”张秀丽至今还记得需要等澄清了才能喝的水、常年看不到绿色的山,以及只有一条石板路的简陋村庄。“但是,我却在精神上得到了很大的满足。当地的每一个人都对我们非常好,是那种‘朴实的、不知该如何向你表达’的好。”20多年后回想起来,留在张秀丽记忆里的,是有人从很远的地方帮忙拉来的水,是农忙的时候兼顾教学和种地的当地教师,是香气氤氲的罐罐茶。

  张秀丽当时带高三年级,学生的刻苦和努力,让她记忆犹新。有时候,到了深夜12点多,教室还亮着光,几乎全班同学都在学习。“有一次我备完课准备休息,正准备拉上窗帘的时候,看见一群孩子们正紧挨着我的窗户,借着从窗户里透出去的光在看书……”在央视《开学第一课》讲起这段故事时,张秀丽哽咽了。

  对于山里的孩子来说,张秀丽讲述的那些外面的世界,深深吸引着他们努力读书,想要走出去看看。

  “那个时候我们的想法很纯粹,就是给孩子们上好每一堂课。”张秀丽说,当地不容易买到学习资料,她就让大学同学邮寄学习资料,从里面找到适合学生们的题目,然后拿纸刻字,刻好后拿到油印机上印出来。她还会制定教学计划,因材施教,尽力保证学生碰到了会做的基础题全都能做对。“曾经我在电台里提到需要一些报纸、杂志获取最新资讯,此后就有一位宁夏的陌生人一直邮寄资料,直至我支教结束。”至今,张秀丽都不知道邮寄人的姓名,却依旧感动于这些默默的善意,“这说明,我们的支教是被关注、被支持,有意义的”。

  对张秀丽来说更有意义的,是她当年教过的学生有的也当了老师,有的成为乡村致富带头人……当年她教过的学生韩松年还被评为“宁夏回族自治区教书育人楷模”。“在支教期间,只要能影响一个孩子,那么这次支教也就成功了,因为对这个孩子来说,就是一件受益终身的事情。”张秀丽说,从这个意义上说,她的“青春之花”就绽放在了祖国最需要的地方。(记者 陈 瑶)

  王安:支教是一次“双向教育”

  王安在海原县关桥中学为学生们上课。(资料图片)

  从第一届支教团成立到现在,厦门大学对宁夏海原县关桥中学的对口支援从没有间断过。关桥中学对厦大的支教老师来说就像“大本营”。

  2007年,作为厦门大学第九届研究生支教团书记,王安带着两位老师,穿着厦大的T恤、背着背包,一起来到关桥中学支教。

  刚到“大本营”,没水、没电、没网……王安对这些并不畏难,但看到学生们,他难过了:学校食堂缺少桌椅,学生拿着饭盆打一勺面片,打一勺菜,打完后蹲在墙根吃,吃完抽点水窖里的水,“咕咚咕咚”喝两三口……

  一次家访给王安留下深刻印象,孩子是留守儿童,和一位没有生活自理能力的老人一起生活,艰难求学。“整个家只有桌子上放的一本课本是新的。”

  尽管已经有了心理准备,王安依旧很受触动。回到学校,王安积极对接东南沿海地区,倡议爱心人士对孩子们进行资助,资助分两种,一种是一对一的,一种是将资助款委托支教团发放。“我们将资助款汇集后,会选取部分特困和相对贫困的学生进行发放,金额为100至500元不等,一般500元已经相当于学生一年的生活费了。”王安说。

  王安回忆,当时九年级的学生康昊,是一位留守儿童,与奶奶生活在一起,家庭条件很艰苦。为了保证他不辍学,学校很早就开始资助他。“这个孩子懂事又有礼貌、学习又好。”谈起康昊,王安眼里满是欣赏。“他性格温和,学习认真,说话有条理。”

  因为回家坐班车往返需要4元钱车费,康昊很少回家。为了让初三毕业班的孩子不要把时间荒废了,王安主动找了一些数理化题,给康昊和周末留校的孩子们练习。康昊做得非常认真,后来本科考上了中国石油大学,研究生考上了同济大学,现已定居上海。

  17年过去了,王安从一位青涩的支教老师蜕变成为优师工场董事兼首席教育官,继续服务教育事业。“我本来也可以选择其他行业,但海原支教的经历让我感到背负了很多责任,觉得自己有义务继续在教育行业深耕。”王安说,支教是一个双向教育的过程,孩子们对他的影响,远比他对孩子们的影响要深远得多。(见习记者 何婉蓉)

  唐晓宇:跨越山海种“春天”

  唐晓宇带领学生用VR看海底世界。(受访者供图)

  “你们是不是厦大今年来支教的队员?”“你们上一批的队员还带过我家娃娃呢”……走在海原县关桥乡的街道上,第二十五届闽宁协作厦门大学宁夏研究生支教团队长唐晓宇,听到过太多这样的亲切问候。

  唐晓宇的支教情结始于大一,2019年央视“开学第一课”播放的节目,让他了解了厦门大学研究生支教团的故事,一颗支教的种子在他心里生了根。

  唐晓宇告诉记者,原本他已经通过学术保研,可以直接读研,而选择研究生支教团要面临笔试、面试、体检流程才有机会得到保研的资格,父母原本不理解他的选择,为什么要花一年的时间去支教?“我来自新疆,我给父母讲了厦大支教团的故事,讲了我回馈西部的梦想和初衷。就像当年支教团的故事打动了我一样,这些故事也打动了我的父母,他们对我去支教十分支持。”唐晓宇说。来到海原县关桥中学,唐晓宇和初一新生,开启了新的生活。

  家访是历届支教团的“必修课”。唐晓宇到学生家里家访,看到了他们的努力与认真。“当时已经放假了,有一名学生主动联系我,说他觉得自己期末考试成绩不理想,想每天再做一些题,麻烦我给他批改。”唐晓宇说,他看到了孩子们对学习的渴望和坚持。

  厦门大学研究生支教团发起的“这条小鱼在乎”奖助学金活动一直受到社会关注。在负责这个活动的时候,有一位资助人让唐晓宇印象深刻。“资助人是蔬菜商贩,他卖菜的同时,一直默默坚持资助困难学生。”唐晓宇说,这位资助人让他很感动,同时,也激励着支教团一定要把支教工作做好,不辜负每一名学生、每一位资助人。

  如今,种在唐晓宇心中的种子,已绽放出美丽的花,期待着丰收的果实。(见习记者 贺紫瑞)

  虎小云:“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虎小云与学生们谈心。 (资料图片)

  “厦大老师”,这是从2006年至今,虎小云听着都倍感亲切的称呼。

  “我与厦门大学研究生支教团缘分深厚。”这份缘分来自三段经历:中学六年的时光,每一年虎小云都会认识两位来自厦大的支教老师;毕业回到海原县任教期间,与第十九至二十一届支教队员成为同事;如今工作调动至海原县教体局,虎小云工作中还会常与支教团共事。

  “厦大老师”如一根线,不知不觉中牵着虎小云走入教育领域,书写“长大后我就成了你”的故事。

  时针拨回至2006年,上初一的虎小云英语基础不好,也找不到学习方法,这时遇到了跟随第八届厦门大学研究生支教团来到海原县关桥中学支教的衷娌老师。

  课上严而不厉,课下温而有度,讲课很有方式方法,很快衷娌老师就成为虎小云喜欢的大姐姐。“厦大的支教老师和其他老师一样,为我们授业解惑;可他们也有跟其他老师不一样的地方,我们把他们当作知心大哥哥、大姐姐。”在衷娌老师的指导下,虎小云的英语成绩突飞猛进。“我当时期中考试英语考了班里第一名,衷老师对我说了很多鼓励的话,让我好好学,考上大学去外面的世界看看。”虎小云想起老师当时还拿出从厦门带来的糖果奖励他,从那一刻起,决心也要和衷老师一样成为一名老师。

  谨记衷娌老师离别时送给大家的“Never give up”,虎小云考上了大学,也选择了英语教育专业。2017年,虎小云从宁夏大学毕业,他婉拒了老师们介绍的翻译类、行政类工作,考上特岗教师后被安排到关桥中学任教,圆了自己的教师梦。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是最美的薪火相传。

  虎小云说,影响他求学及工作选择的衷娌老师,还有鼓励大家勇敢开口说英语的林杨琼老师,带他见识新鲜事物的张东旭老师,以及后期工作中接触的更像弟弟妹妹的“厦大老师”,从他们身上,感受到的是敬业、责任、奉献、包容、谦逊等美好品德。“和这样一群热血青年共事,我每天都很有动力。”

  “支教团25年的爱心接力,在海原大地上播撒下希望的种子,生根发芽,使很多像我一样的学生更加感受到知识与希望的力量。我相信,这份力量会通过一代代人的努力传递下去。”虎小云说。

  这一刻,教育帮扶的意义有了模样。(记者 陈 瑶 见习记者 何婉蓉)

  肖若澜:做眼里有光的奋斗者

  肖若澜在海原县高级中学为学生们上课。(受访者供图)

  “那里有许多需要帮助的孩子,我要去做点什么。”带着这样的初心,2015年,肖若澜报名参加了厦门大学宁夏研究生支教团。

  穿越两千多公里,肖若澜来到海原县高级中学。她发现,这里和想象中“有点不一样”:学校里的硬件设施样样齐全,就是师资力量有限,尤其是英语教学力量比较薄弱。

  肖若澜主动请缨,教初一年级8个班的英语口语。在初一(4)班教英语口语时,肖若澜发现孩子们整体比较腼腆,她用英语提问,有部分同学不好意思开口回答。尤其是班长,是个小女孩,听得非常用心,但每次回答提问时她都脸憋得通红,很想回答,但就是发不出音来,肖若澜耐心引导她别紧张。一段时间后,班长终于能够连贯地用英语回答问题,其他同学也深受感染。“同学们回答问题的声音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响亮。”肖若澜说。

  在和高二学生的相处中,肖若澜发现部分学生临近高考心态有些迷茫。于是,她和其他支教老师们为高二年级开了一节关于梦想的主题班会,和学生们分享自己上大学的感受,用亲身经历缓解孩子们的紧张,坚定他们追梦的信念。

  “我上了大学感觉人生才刚开始”“上大学后才知道外面的世界这么精彩”……老师们分享了自己上大学的感受和拍摄的照片,台下的学生们眼含热泪。

  “当时没有经验,没有让他们谈一谈自己的感受,但是我们能看到他们眼里的光又回来了。”肖若澜知道,一次班会可能不会影响他们一生,但能点亮一盏灯,让他们看清眼前的路。

  如今,肖若澜已成为深圳市南山区赤湾学校的一名老师。“我一直在思考,怎么做才能在学科知识上引领和支持学生,帮助学生树立理想并勇于实现?”她说,如果能带着这些年的工作经验再回到海原,我会比当时做得更好,也会告诉他们:未来无论从事何种职业,一定要做眼里有光的奋斗者。(见习记者 何婉蓉)

  李艳:支教团里的宁夏人

  李艳与孩子们在一起。 (受访者供图)

  “每次穿上队服,我都有一种强烈的使命感和光荣感,海原县很多人也都熟识这抹绚丽的蓝色,说我们是一道靓丽的风景线。”4月30日,七年级地理教师李艳下课后从海原县第二中学教室走出来,身上的队服格外醒目。

  第二十五届闽宁协作厦门大学宁夏研究生支教团成员李艳,是宁夏吴忠市同心县人,与厦大支教团的缘分始于在银川一中就读时期。“当时我的舍友是海原县人,她提到自己上初中时,有一群厦门大学来的研究生给他们代课,穿着亮丽的蓝色队服,哪门课缺老师,他们就带哪门课,这在我心中埋下了一颗种子。”2019年,李艳高考志愿填报了这所“最美大学”,并如愿考入厦门大学会计学专业。

  “学习成长过程中,我得到过很多人的帮助和支持,现在我有了能帮助别人的力量,我也想将它传递出去。”从大一开始,李艳就积极参加各类志愿服务和勤工助学活动,关注厦门大学研支团的信息。她说,来自五湖四海的厦大人以实际行动践行并传承着“自强不息,止于至善”的校训,一届又一届的支教队员坚持着同一个理想,不仅锻炼了自己,也为宁夏的孩子们带去更多希望。大三暑假那年,看到学校发布了支教招募通知,她果断报名,“这样的机会太难得了!我可以将自己的学习方法和经验传递给他们,激励他们走进更广阔的世界”。

  近一年的支教,李艳完成了从学生到老师的身份转变:“不仅要在课堂上和学生交流,还要和很多社会爱心人士沟通,这让我看待事物的角度更为开阔,处理问题的心态也越来越平和。”身为宁夏人,李艳还成为支教学校与其他支教队员的“沟通帮手”。

  “我期待能为更多孩子种下一颗希望的种子,帮助他们敢于追梦,最终圆梦。”对于未来,李艳说,“我在这里收获了太多,未来也希望回到宁夏,用实际行动建设家乡。”(见习记者 杨嘉琪)

【编辑】:张静
【责任编辑】:杨丽
宁夏日报报业集团 宁夏新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0-2018 NXNEW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宁夏银川市金凤区宜居路156号 邮编:750001 新闻热线:0951-5029811 传真:0951-5029812  合作洽谈:0951-603178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64120170001 国家广电总局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908244号
新闻出版总署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署)网出证(宁)字第008号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050号
工信部ICP备案编号: 宁ICP备10000675号-4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宁B2-20060004
法律顾问:言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13369511100,15109519190